close
大竹午媲美黑鮪魚.鮮嫩的肉質讓饕客口水直流.凡吃過大竹午的釣友必定永生難忘.在淡水地區竹午神出鬼沒要想大量釣獲可真要超好的運氣.一生能釣獲一尾竹午可算是沒在釣魚人生中有所缺憾.
竹午我都是用大白蝦.小捲釣獲.此魚爆發力十足有如火箭彈.子線起碼都要16號卡夢線起跳.線可越粗越好.因為竹午的牙齒跟鋸子一樣.能瞬間把線磨斷.
竹午如何料理呢?其實竹午無論煎.煮湯.紅燒.清蒸……總之都好吃啦!!記得一定要做生魚片!!
學名 |
|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Jordan & Evermann, 1902) | 棲息深度 | 0 - 23 公尺 | ||||
中文名 | 四指馬鮁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馬鮁科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380 Polynem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四指馬鮁 | ||
模式種產地 | Taiwan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 竹午、大午、午仔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 ||||
最大體長 | 200 cm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 ||||
同種異名 |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Polydactylus rhadinus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 ||||||
典藏標本 | ASIZP0056594 . ASIZP0059836 . ASIZP0060300 . ASIZP0060745 (Neotype) . ASIZP0062916 . ASIZP0065815 . ASIZP0065834 . ASIZP0065848 . ASIZP0065864 . ASIZP0801105 . ASIZP0801106 . ASIZP0801107 . ASIZP0801108 . ASIZP0900506 . ASIZP0911105 . ASIZP0911106 . ASIZP0911107 . ASIZP0911108 . FRIP00386 . FRIP00387 . FRIP01343 . NMMBP00999 . NMMBP03045 . NMMBP03055 . NMMBP06541 . NMMBP06638 . NMMBP06654 . NMNSF00592 . NTUM01753 . NTUM01754 . NTUM02285 . NTUM02329 . NTUM06656 . NTUM07722 . NTUM08127 . NTUM08161 . | ||||||
英文俗名 | East Asian fourfinger threadfin |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前端圓鈍。吻短而圓。眼較大,位於頭的前部;脂性眼瞼發達,呈長橢圓形。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下頜唇不發達,只有近口角部份保留唇之構造;上下頜兩側均有牙齒,其外側有小齒;鋤骨及腭骨亦具齒。體被櫛鱗,背、臀及胸鰭基部均具鱗鞘,而胸鰭及腹鰭基部腋鱗長尖形,兩腹鰭間另具一個三角形鱗瓣;側線直,且向後方緩慢傾斜。背鰭兩個;胸鰭中長,下側位,胸鰭條皆不分叉,下部具有4枚游離之絲狀軟條,為本種主要特徵之一。體背部呈灰色,體側銀白;胸鰭基部上緣有一黑色斑點。各鰭灰色,背、尾鰭具黑緣;胸鰭具大黑斑。以前所記載之四指馬鮁魚(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為本種之誤鑑。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包括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皆可見其蹤跡。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迄澳洲。台灣四周海域亦都可見,但以西部、南部較多。 | ||||||
漁業利用 | 每年秋末至初春是主要漁期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鮮美,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清蒸是最適宜的烹調方法。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