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淡水海域魚類圖鑑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ats.jpg  

**淡水河 多年前因工廠林立造成嚴重汙染至今有毒重金屬物沉澱在河底.經食物鏈的關係七星鱸所吃的魚蝦大都是河內物種.導致淡水河 內七星鱸大多受到汙染.

凡是淡水河 內的在地七星鱸不建議釣友食用!!淡水釣魚協會早在多年前已將七星鱸排除在比賽魚種確確實實的納入黑名單!!

當然不盡然所有七星鱸不能食用.如果是在淡水外海釣獲那就另當別論囉!!七星鱸確實好吃釣獲者食不食用就看自己判斷了!!**

 スズキ

 淡水海域魚類介紹~~

日本花鱸  狼鱸科

七星鱸、花鱸、青鱸、鱸魚、日本真鱸 

 體長橢圓形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頜稍突出於上頜;上頜骨後端平截並延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與腭骨均長有絨毛狀齒帶。前鰓蓋骨後緣有鋸 齒,隅角處有1根強棘,腹緣有棘突3根,主鰓蓋骨有2棘。被細小櫛鱗,不易脫落。背鰭硬棘與鰭條間有深缺刻,具硬棘XIII,軟條13;臀鰭硬棘III, 軟條8;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體側上部散在黑點。背鰭黃褐色,散在黑點;臀鰭黃褐色而具暗色斑紋;尾鰭淡色至灰黑色。此類魚之分類 地位仍有存疑,Nelson (1994)將此類魚暫列為不確定魚而暫列於真鱸科(Percichthyidae)。

主要棲息於淡、海水交會區,且多半活動於具有流動水流之礁區。常上溯至淡水域覓食。每年春夏之際,幼魚上溯,而在冬季時降游回大洋。性兇猛,以魚、蝦為食。スズキ 

IMG_2837-crop.JPG

メバル

IMG_2836.JPG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姑是好吃的魚!!在淡水海域如果要專程釣還真是不可能的任務.通常都是在作釣其他魚種時意外釣獲.據我個人所知十五年前我常到龜山島淺海周邊海域專程去釣秋姑和石漏.釣秋姑就跟釣厚殼仔(雀雕)一樣簡單.說誇張一點隨便釣小冰箱半天就會爆桶.不果現在龜山島秋姑的釣況好像每況愈下慘兮兮!

コイ

相片裡的秋姑紅通通相當漂亮.此種體型算是大型的!釣秋姑的餌料用的都是小捲.活蝦.蝦仁比較容易釣到.至於我吃過秋姑的料理法有很多.紅燒.煮湯.油炸……我所吃的秋姑都是當天釣回來立刻料理的!就是因為這樣怎麼弄怎麼好吃!!下回出海釣到秋姑可要掌握鮮度立刻將魚料理好好犒賞自己的味蕾!!!!!!!!!?

 

學名
Parupeneus chrysopleuron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棲息深度 1 - 80 公尺
中文名 紅帶海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黃帶副緋鯉 
模式種產地 Japan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秋姑、鬚哥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東沙 
最大體長 16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Mullus chrysopleuron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典藏標本 ASIZP0054652. ASIZP0059491. ASIZP0063631. FRIP01302. FRIP20065. NMMBP00695. NMMBP01878. NMMSTP00570. NTUM03161. NTUM04258. NTUM06816.  下載xml檔11筆 下載txt檔11筆 採集地圖 Google地圖 Google地球
英文俗名 Yellow band goatfish; Yellow striped goa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緣下方,或稍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1。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6;尾鰭叉尾形。體一致為橘紅色,上半部較深,下半部較淺;魚體新鮮時,在眼部四周有數條斜紋之藍帶,自眼眶後側至尾鰭基部有條寬黃褐帶;背鰭及胸鰭淺紅色;頦鬚、腹鰭與臀鰭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區沿岸或內灣的沙質海底,三兩成群在砂質地或軟泥地,以其頤鬚探索泥地中潛藏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等,再挖掘覓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皆有分布。台灣除北部及東部外,常可發現。 
漁業利用 終年都可捕獲,但較小型,以冬季肉質較佳。本省南北礁區可釣到,是食用、觀賞兩用魚。煮味噌湯好吃、煎炸亦可口。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淡水釣花臉還是在淺場海底礁石起伏比較大的地方較能釣獲.通常釣到花臉還是用傳統一支釣(敲擊釣法)才易將魚請上來開同樂會.至於釣餌用活蝦為不二人選オトヒメエビ.釣獲花臉時那股拉力就只有一個字可形容.除了拉力夠牠的肉質超級好吃.在市場價格與白星笛鯛(紅魚)相提並論(600元至800)

花臉通常我都是用清蒸和紅燒作料理.每每想到花臉肉質的鮮嫩還會口水直流.普通一隻ㄧ斤多的體型剛好是我獨享的.餐桌上誰膽敢跟我搶馬上把他踢下桌!所以說下回誰跟我用餐吃花臉請準備防彈衣盾牌!!哇哈哈!!!!!猪猪侠QQ表情



 

 


學名
Lutjanus rivulat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8) 棲息深度 2 - 100 公尺
中文名 海雞母笛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藍點笛鯛 
模式種產地 Coromandel; Pondicherry; and Malabar, India; Java, Indonesi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海雞母、大花臉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 76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Diacope alboguttata, Diacope caeruleopunctata, Diacope coeruleopunctata, Diacope revulina, Diacope rivulata, Diacope rivulina, Diacope sinal, Lutianus rivulatus, Lutjanus rivuturus, Mesoprion myriaster, Mesoprion parvidens, Mesoprion quadripunctatus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496. ASIZP0055755. ASIZP0059027. ASIZP0059333. ASIZP0059552. ASIZP0065976. ASIZP0065979. ASIZP0066132. ASIZP0066482. ASIZP0066488. ASIZP0800756. ASIZP0800757. ASIZP0801891. ASIZP0801892. ASIZP0801893. ASIZP0910756. ASIZP0910757. ASIZP0911891. ASIZP0911892. ASIZP0911893. FRIP01313. FRIP03075. FRIP20137. FRIP21294. NMMBP00637. NMMBP00663. NMMBP01160. NMMBP02391. NMMBP02418. NMMBP06470. NMMBP08504. NMMSTP00520. NTMP0299. NTUM02301. NTUM04538. NTUM04603. NTUM06412. ...列出全部38筆... 下載xml檔38筆 下載txt檔38筆 採集地圖 Google地圖 Google地球
英文俗名 Scribbled snapper; Speckled snapper; Yellowfin snapper; Blubberlip snapper; Blue-spotted seaperch; Maori snapper; Maori seaperc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而高。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及間鰓蓋結顯著。鰓耙數16-18。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褐色帶有紅光,每個鱗各具一白點,除外尚有一白斑位於側線後方1/3處上;頭側有波浪狀藍紋。各鰭黃色至暗灰褐色。幼魚體側具3-8褐色橫帶及背鰭軟條部前方鰭條下之側線上具有一帶黑緣之白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區或近海平台區,大魚可發現於水深100公尺處。獨游或三、兩成群。主要以魚類、頭足類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大溪地,南自澳洲,北迄日本南部。台灣各地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味美肉質佳是市場高經濟魚,亦是養殖對象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流刺網為主,偶可使用拖網捕獲。紅燒、煎食皆宜。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以前在淡水海域牛尾算是常會釣到的魚種.自從做了台北港後生態環境有了重大的改變.牛尾棲息地遭破壞.所以如今也沒有船長釣魚時將牠視為對相魚種.當然囉!釣獲此魚現在都是意外的驚喜!

日本人非常喜歡吃牛尾.肉質很細緻回拿來吃殺西米.我如果釣到都是用清蒸!吃後只會豎起大拇指說”.每每蒸鍋出爐後哪股香氣較人垂涎三尺.

 

在淡水通常一支釣能釣獲.所使用的餌料是活蝦或是小捲.用其他的餌我就不知道啦!有機會到淡水釣魚試試沙泥地型也許您也會釣到超級無敵好吃的~~~牛尾!

 


 


 

 

學名
Cociella crocodila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Tilesius, 1812) 棲息深度 5 - 100 公尺
中文名 正鱷鯒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牛尾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13 Platycephal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鰐鯒 
模式種產地 Nagasaki, Japan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竹甲、狗祈仔、牛尾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50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Cociella crocodilla, Cociella crocodilus, Cociella punctata, Cocius crocodilus, Inegocia crocodilus, Platycephalus crocodila, Platycephalus crocodilus, Platycephalus inermis, Platycephalus malabaricus, Platycephalus punct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典藏標本 AMNH90067. ASIZP0056042. ASIZP0056045. ASIZP0056061. ASIZP0056064. ASIZP0058877. ASIZP0059542. ASIZP0060053. ASIZP0062552. ASIZP0067580. ASIZP0070548. ASIZP0802714. ASIZP0912714. NMMSTP00318. NTMP1399. NTUM01443. NTUM01445. NTUM03741. NTUM06612. NTUM06927. RUSI38443. SU7973. USNM00192570.  下載xml檔23筆 下載txt檔23筆
英文俗名 Crocodile flathead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平扁,向後漸細尖,縱剖面略呈圓柱狀。頭部呈縱扁,眶間隔稍寬。吻平扁,中長,約為眼徑之1.3-1.5倍。眶上稜低平,後方具5-8小棘;眶前骨中部有1銳棘;眶下骨脊於眼前具1棘,眼後則有2棘;眶後無棘。口大,下頜突出。上下頜具細齒,無犬齒。虹膜瓣為簡單型。前鰓蓋骨具2棘,第 1棘略長於第 2棘,第 1棘短於眼徑之1/2。無間鰓蓋膜。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為7。兩枚背鰭分離但接近。背鰭硬棘I,VIII,第I棘很短,軟條11;臀鰭僅有軟條11。脊椎骨數為27。側線完整,側線鱗數50-56,前部數個鱗具小棘。體背綠褐色,腹部白色,背部散布若干黑色小斑點,並有數道不明顯的寬暗色橫斑。背鰭硬棘部具寬暗緣,軟條部具暗色小點;臀鰭鰭膜暗色;胸鰭下半部暗色,並散有黑色小點;尾鰭顏色多變,通常具有多條暗色斑紋或成列的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底棲性魚類,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到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味美,適合油煎或清蒸。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玳瑁石斑以前在淡水海域來說釣獲相當容易.只要到玳瑁石斑的巢穴隨便釣都會有!近年來棲息地遭破壞魚量銳減.現在釣獲的體型都不大.假使現在能釣到一斤以上的就素是超大得天霸王囉!!

 

玳瑁石斑是淡水海域夏天作釣的魚種.通常都是用活蝦或小卷釣獲.此魚通常我做的料理是清蒸和煮湯.味道也是一級棒喔!!下次您釣獲時可要細細品嚐!!




Epinephelus quoyanus  玳瑁石斑魚

 

 

學名
Epinephelus quoyan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0) 棲息深度 0 - 30 公尺
中文名 玳瑁石斑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玳瑁石斑魚 
模式種產地 New Guine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石斑、過魚、黑貓鱠、花鱠、深水鱠仔 
世界分布 日本至澳洲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30.8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Epinephelus gilberti, Epinephelus hexagonatus, Epinephelus macrospilos, Epinephelus megachir, Epinephelus merra, Epinephelus quoyans, Perca melanocelidota, Serranus alatus, Serranus carinatus, Serranus gilberti, Serranus megachir, Serranus pardalis, Serranus quoy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典藏標本 AMNH90072. ASIZP0056203. ASIZP0056204. ASIZP0056224. ASIZP0057489. ASIZP0058112. ASIZP0058113. ASIZP0058114. ASIZP0058115. ASIZP0058116. ASIZP0061298. ASIZP0064312. ASIZP0065112. ASIZP0067044. ASIZP0067056. ASIZP0067057. ASIZP0067532. ASIZP0802720. ASIZP0802833. ASIZP0802850. ASIZP0802851. ASIZP0912720. ASIZP0912833. ASIZP0912850. ASIZP0912851. BPBMI23145. FRIP00410. FRIP20244. FRIP21212. NMMBP00014. NMMBP00061. NMMBP00142. NMMBP01214. NMMBP01342. NMMSTP00381. NMNSF00680. NTMP0600. NTMP0772. NTOUP200712-097. NTUM00046Paratype. NTUM00797. NTUM00811. NTUM02335. NTUM04358. NTUM05055. NTUM06931. NTUM07476. ...列出全部79筆... 下載xml檔79筆 下載txt檔79筆
典藏基因 [2008-04-29,鄭惇遠,CO1,100%]
英文俗名 Rockfish grouper; Barred-chest rock-cod; Long-finned rockcod; Longfin grouper; Long-finned grouper; Longfin rockcod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2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6-8+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8-52;縱列鱗數80-9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6-18;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體部及各鰭淡色,均有圓形至六角形暗斑密佈,斑間隔之狹窄自成網狀圖案;腹部在胸鰭基部前方具2條暗色帶;胸鰭斑點不甚顯著。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近岸碎屑的珊瑚礁區,幼魚常被發現於潮池。以甲殼類、小魚及蠕虫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澳洲。台灣各地皆有產,以澎湖產量較多。 
漁業利用 具經濟性之中小型食用石斑。一般漁法以流刺網、陷阱法、延繩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因食物鰱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鐵婆在淡水海域來說數量已經不多.當然最嚴重的就是漁民的破網造成此魚棲息地的破壞.不肖漁民在人工魚礁.沉船.高底落差較大的天然礁下網.等網子勾到拉不起來就割斷網子.讓此地海洋從此踏入萬劫不復的境界.短視的不肖漁民政府無能制裁.就連政府漁業管理都出現很大的問題.這些年來看淡水海洋生態被破壞的體無完膚可以說是痛心疾首.淡水海域持續向下沉淪中.淡水海底生態正慢慢邁向黑暗!死亡!懇求嚴逞下網爛捕的漁民!嚴辦將網子丟入海底的垃圾!!(吐吐心聲~~~痛快!!)

 

言歸正傳!!打鐵婆可用活蝦.小捲.魚肉.南極蝦.釣獲.釣法可倒釣或散尾釣法.通常淡水這邊都是用傳統的一支釣法釣獲.打鐵婆的肉質相當優.可以說是海魚中的極品.下次釣到時試試我推薦的紅燒料理法保證晚上作夢都會想到魚的美味!


 


 


 


學名
Hapalogenys anali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Richardson, 1845 棲息深度 30 - 50 公尺
中文名 臀斑髭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鱸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4 Haemul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臀斑髭鯛 
模式種產地 Macao, Chin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銅盆魚、石飛魚、打鐵婆、黑文丞 
世界分布 日本至台灣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25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Hapalogenys mucronatus, Hepalogenys mucronatus, Pristipoma mucron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楊鴻嘉圖鑑 (金)  Lee, S.-C.1985  
典藏標本 ASIZP0055339. ASIZP0055602. ASIZP0055745. ASIZP0058884. ASIZP0059276. ASIZP0059365. ASIZP0059551. ASIZP0059832. ASIZP0060421. ASIZP0060955. ASIZP0061518. ASIZP0063076. ASIZP0065150. ASIZP0065927. ASIZP0800836. ASIZP0910836. CAS15211. CAS28195. FRIP00521. FRIP00523. FRIP00524. FRIP22464. NMMBP00093. NMMBP00642. NMMBP01163. NMMBP01179. NMMBP01295. NMMBP03181. NMMBP03218. NMMBP03286. NMMBP04776. NMMBP04777. NMMSTP00988. NMMSTP01537. NMNSF00237. NMNSF01515. NTMP0054. NTMP0179. NTMP0525. NTMP1030. NTOUP200802-116. NTUM01215. NTUM01776. NTUM04195. NTUM04583. NTUM06258. NTUM06831. ...列出全部52筆... 下載xml檔52筆 
英文俗名 Sweetlip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弧。頭中大。吻鈍尖,約與眼徑等長。口前位,稍斜;上下頜約等長;頜齒細小,呈帶狀,外列齒較大;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密生小髭;頦孔3對。體被小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單一,前方具一向前平臥棘,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強大,尤以第III棘為甚;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胸鰭小,稍短於腹鰭;尾鰭圓形。體呈淡褐色,體側具6條暗褐色橫帶。腹鰭黑色;背鰭及臀鰭硬棘部鰭膜暗褐色至黑色;背鰭軟條部、尾鰭及臀鰭軟條部黃色而具黑緣。以前所記載之橫帶髭鯛(Hapalogenys mucron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30-50公尺的礁岩區或是沙泥地的交會區。肉食性,主要以底棲的甲殼類、魚類及貝類等為食。通常喜好成群游動,白天躲藏在洞穴中,夜間出外捕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朝鮮半島、日本至台灣。台灣分布於西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盛產於每年的11月到隔年1月,一般以底拖網、刺網、手釣及底延繩釣等捕獲。是美味的食用魚,煎食、紅燒或煮湯都很不錯。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淡水海域金梭釣獲者並不多.此魚我們通常都稱外道魚種.大部分都是不小心釣到的.因牠是掠食性的魚所以釣活蝦.小卷.或路亞比較容易讓牠親睞.釣到金梭在解鉤時要特別注意此魚牙尖嘴利被咬到必定血流如注.金梭我平常的料理幾乎都是用煎或炸.其肉質還不錯.那天釣獲釣友拿回家可好好品嚐一下!


 


 


 


學名
Sphyraena barracuda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Walbaum, 1792)
棲息深度 0 - 100 公尺

中文名 巴拉金梭魚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金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2 Sphyr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大鱗魣  模式種產地 West Indies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金梭、竹梭、巴拉庫答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 200 cm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Agrioposphyraena barracuda, Esox barracuda, Sphyraena baracuda, Sphyraena becuna, Sphyraena commersonii, Sphyraena dussumieri, Sphyraena picuda, Sphyraena sphyraena picuda, Syphyraena barracud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424 . ASIZP0056165 . ASIZP0057621 . ASIZP0059379 . ASIZP0068780 .   英文俗名 Short barracuda, Barra, Commerson's sea pike, Barracuda, Great barracuda, Great barra cuda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75-84。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略短,末端不及或幾近背鰭起點;尾鰭於全長50公分以下之幼魚為深叉形,全長50公分以上則逐漸呈雙凹形。幼魚體呈黃褐色,體側中部具一列黑色點狀斑駁;成魚之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上半部有20條左右的暗藍色橫帶,不延伸至腹部。尾鰭暗色,且上下葉末緣為白色。 棲所生態 成魚喜歡在開放性的大洋活動,幼魚則棲息於淺礁區、沼澤區、潟湖區或河口區。通常單獨或數尾一起活動,游泳能力強,速度快。肉食性,對逃竄之獵物反而喜歡攻擊,以魚類、頭足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全世界除了東太平洋外,各溫、熱帶水域均有分布。台灣四周均有產,但以南部較多。  漁業利用 本種魚是金梭魚科之中,體型最為巨大的魚種。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在國外釣金梭是一種高級而刺激的休閒活動,其遊釣之經濟價值比捕獲送到漁市場要高出很多。屬於大型食用魚,適宜切成一段一段的油煎或紅燒。因食物鏈之關係,可能會累積有熱帶海魚毒。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種魚我們統稱白口!跟春子和帕頭仔都屬石首科.白口也是愛吃的魚.如果看到餌不吃等同要他的命一樣.在淡水作釣可用散尾或倒釣組最好能用五連鉤.這樣漁獲才會多.餌料方面可以用蝦仁.南極蝦.小卷.煙仔肉.秋刀魚肉.在烹飪的方面可以用清蒸.油炸.白口的肉質相當不錯一餐吃個45條算是小意思!

 

 

 

 


 


 

 

學名
Pennahia macrocephal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Tang, 1937) 棲息深度 3 - 100 公尺
中文名 大頭白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首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1 Sci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大頭彭納石首魚 
模式種產地 Amoy, Chin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帕頭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23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Pseudosciaena macrocepha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9848 . ASIZP0061695 . ASIZP0061720 . ASIZP0063562 . ASIZP0900143 . CAS79192 . FRIP00082 . NMMBP05341 . NMMSTP01679 . NTMP1338 . NTUM00849 . NTUM07184 . NTUM07186 . NTUM07187 . NTUM07189 . NTUM07190 . NTUM07191 . NTUM07200 . NTUM07201 . NTUM07202 . NTUM07217 . NTUM07219 . NTUM07222 . NTUM07241 . NTUM07285 . NTUM07291 . NTUM07317 . NTUM07339 . NTUM07441 . NTUM07442 . NTUM07443 . NTUM07445 . NTUM07446 . NTUM07607 .  
英文俗名 Big-head pennah croak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背、腹緣略呈弧形。頭大,身體短而高;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前端中央無齒,左右側齒中斷不連續,下頜內列齒擴大為犬齒,下頜前端中央突起具一小撮細齒; 吻緣孔5個,圓形的中央緣孔在吻緣葉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 吻上孔3不過,孔小呈弧形排列;頦孔6個,中央4孔在頤縫合周圍呈梯形排列,前2孔距離較後2孔距離近,外側孔在後。鼻孔2個,卵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為鰓絲的1.5倍以上。頭部被圓鱗,餘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基有一列鞘鱗,尾鰭基部2/3有小圓鱗。耳石為白姑魚型,即三角形,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T」字型,末端僅彎向耳石外緣。胸鰭基上緣點約和背鰭基起點相對,位鰓蓋末端下方;腹鰭起點較背、胸鰭基起點為後;尾鰭楔形;臀鰭的第二硬棘為眼徑長的1.2-1.6倍。腹腔膜具黑褐斑,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9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18-20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銀白色;背鰭淺褐色,末緣深褐色;尾鰭淺褐色;臀、腹及胸鰭幾近無色。口腔灰黑色。鰓腔黑褐色。鰓蓋青紫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100公尺內之砂泥底海域,一般在40-60公尺間,產卵季來臨時有集結洄游之習性,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馬來半島、沙勞越及爪哇,東至台灣海峽。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 全年皆有漁獲,春夏間繁殖季是盛產期,在本省是重要的底棲漁獲物,產量高。主要漁法是底拖網及延繩釣。肉質佳,適清蒸或油炸。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加剪在季節到時滿海都是魚花.攻擊性極強的魚種.所以算是相當好釣的魚.通常淡水漁民都是用整排的魚鉤用.就跟基隆漁船在拖釣煙仔虎一樣.我們可以用水球散尾放流釣也可以用路亞作釣.通常馬加剪只要是葷餌都會吃!今年此時馬加剪大靠可是我這幾年來看最多的一次!

馬加剪其肉質不錯.可煎.可煮.釣友釣獲可記得拿回家好好品嚐!


馬加剪牙齒銳利小心解鉤可別被強吻


體型比小寶特瓶還長這種最剛好上桌!

 

 

 

 

 

學名
Scomberomorus guttat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15 - 200 公尺
中文名 台灣馬加鰆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5 Sco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斑點馬鮫 
模式種產地 Tranquebar, Indi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白北、白腹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76 cm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Cybium crookewitii, Cybium guttatum, Cybium interruptum, Cybium kuhlii, Indocybium guttatum, Scomber guttatus, Scomber leopardus, Scomberomorus crookewiti, Scomberomorus guttatum, Scomberomorus interruptus, Scomberomorus kuhlii, Scomberomous guttatum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649 . ASIZP0055416 . ASIZP0055767 . ASIZP0062903 . ASIZP0066286 . ASIZP0800917 . ASIZP0910917 . FRIP00001 . FRIP20269 . FRIP20537 . NMMBP04405 . NMMBP04416 . NMMBP05021 . NMMBP05022 . NMMBP05352 . NMMBP05381 . NTMP1219 . NTMP1434 . NTUM06821 .  
英文俗名 Spotted tangingi, Spotted seerfish, Spotted seer, Spotted Spanish mackerel, Indo-Pacific king mackerel, Indian Spanish mackerel, Indo-Pacific Spanish mackerel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高約等於或略短於頭長;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8-9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1-2+7-12。脊椎骨數47-52。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7-10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3-4列暗斑。第一背鰭前半部黑色,其後白色而具黑緣;餘鰭灰黑或灰色。
棲所生態 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水深15-200公尺的近沿海大陸棚,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大陸棚沿岸,包括波斯灣、印度、印尼、中南半島、中國、台灣及日本南部。台灣各地均有產,但以西部沿岸較多。 
漁業利用 經濟價值高之食用魚。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4,000-4,500噸。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煎食或煮湯皆宜。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這個尖梭在977月初開始大量靠近淡水海域連我也是第一次碰上.一些老前輩還說這是淡水奇蹟.這次靠的魚還真是離譜用假餌釣都是一串串上來.將近兩個小時就能釣上超過20斤的量.

以前要釣這個魚都是偶爾釣銅鏡時釣獲.如果拿來做料理最好吃的方式就是油炸!!香酥.可口超好吃的!下回釣到千萬要記得帶回家好好享受一番!!

 


 


 

 

學名
Sphyraena japonica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5 - 100 公尺
中文名 日本金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金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2 Sphyrae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日本魣 
模式種產地 Japan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大眼梭子魚、倭鮊、竹操魚、針梭、竹梭、巴拉庫答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 35 cm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166 . ASIZP0061193 . ASIZP0064713 . ASIZP0064956 . ASIZP0064965 . ASIZP0065189 . ASIZP0065190 . ASIZP0065191 . ASIZP0065192 . ASIZP0800013 . ASIZP0800014 . ASIZP0800015 . ASIZP0801049 . ASIZP0801050 . ASIZP0801051 . ASIZP0801052 . ASIZP0910013 . ASIZP0910014 . ASIZP0910015 . ASIZP0911049 . ASIZP0911050 . ASIZP0911051 . ASIZP0911052 . FRIP21003 . NMMBP00049 . NMMBP00126 . NMMBP01249 . NMMBP01326 . NMMBP04948 . NMMBP04997 . NMMBP05269 . NMMBP05849 . NMMBP06138 . NTMP0164 . NTMP0218 . NTMP0844 . NTMP0989 . NTMP1108 . NTMP1406 . NTUM06233 . NTUM06779 . NTUM06780 . SU49383 .  
英文俗名 Sea pike, Snoek, Japanese barracuda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前鼻孔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延長鰓耙數1。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119-136。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稍後方之下方;胸鰭短,末端不及背鰭起點;尾鰭全期為深叉形。體背部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側線下方無暗色縱帶;腹鰭基部上方無小黑斑。尾鰭灰黃色;餘鰭灰白或淡色。
棲所生態 喜歡在開放水域較為近岸的地區活動,單獨或小群數一起活動。屬掠食性魚類,游泳能力強、速度快,活動範圍廣,無固定的棲所環境。 
地理分布 由日本南部到南中國海皆有分布。台灣四周海域皆有產,是台灣最常見的金梭魚。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流刺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宜油煎、紅燒、煮薑絲湯等。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水所釣獲的紅槽特別兇猛!所以拉力十足會讓釣者爽到家的一種魚.無論在白天或晚上都能釣獲紅槽.我釣到紅槽的餌有用活蝦和小捲.其實魚肉.南極蝦也可以釣到.在紅槽料理方面~~通常我都是吃紅燒或清蒸.魚釣起來最好在活的時候處理.如此才能真正吃到鮮美的紅槽!!


 


 


 



學名
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1 - 100 公尺
中文名 銀紋笛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紫紅笛鯛 
模式種產地 Arabi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紅槽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最大體長 12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Alphestes gembra, Alphestes sambra, Diacope superbus, Diacopus superbus, 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 Lutianus jahngarah, Lutianus salmonoides, Lutjanus argentimculatus, Mesoprion flavipinnis, Mesoprion garretti, Mesoprion griseoides, Mesoprion obscurus, Mesoprion olivaceus, Mesoprion roseigaster, Mesoprion sexfasciatus, Mesoprion taeniops, Perca argentata, Sciaena argentata, Sciaena argentimacula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典藏標本 ASIZP0055422 . ASIZP0055454 . ASIZP0055455 . ASIZP0055629 . ASIZP0059776 . ASIZP0060126 . ASIZP0062868 . ASIZP0064811 . ASIZP0064970 . ASIZP0064993 . ASIZP0800181 . ASIZP0800228 . ASIZP0800243 . ASIZP0910181 . ASIZP0910228 . ASIZP0910243 . FRIP00650 . FRIP21116 . NMMBP00963 . NMMBP01869 . NMMBP01994 . NMMBP01996 . NMMBP01999 . NMMBP02117 . NMMBP02148 . NMMBP02648 . NMMBP04358 . NMMBP04953 . NMMBP05141 . NMMBP05993 . NMMSTP00333 . NMNSF00115 . NMNSF00384 . NTUM00953 . NTUM00954 . NTUM00955 . NTUM00956 . NTUM01219 . NTUM04330 . NTUM04861 . SU7290 . USNM00145517 .  
英文俗名 Red snapper, River snapper, Mangrove red snapper, Mangrove snapper, Mangrove jac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圓鈍,背緣稍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上頜兩側具細尖齒,多埋於上唇內,前端具大犬齒2顆;下頜為疏鬆圓錐齒,前端無犬齒;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絨毛狀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列數44-48;側線上方前半部的鱗片排列與側線平行,僅後半斜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具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而略等於頭長;尾鰭近截形,微凹。體為一致之紅褐色至深褐色,幼魚之體側則有7-8條銀色橫帶,隨成長而消失。本屬全世界共65種,本省產22種。 
棲所生態 幼魚和稚魚棲息於河口或河川下游,成魚後則遷移至近海礁區,有時可棲息於水深達100公尺處。主要攝食魚類及甲殼類。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Samoa),南自澳洲,北迄琉球群島。台灣各地有礁之沙泥地均有產,以西南海域較多。 
漁業利用 本種魚為印度-太平洋區重要之食用魚,一般皆以一支釣、底棲延繩釣和拖網等漁法捕獲,亦為笛鯛淺海養殖之主要種類,常供海釣池用。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燕魚在淡水也算稀有魚類.此魚釣獲通常都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釣獲燕魚時其力道不亞於大白格.就個人來說在淡水我釣到的燕魚不超過十條.通常釣到燕魚的餌不是活蝦就是南極蝦.其他的餌料就不知牠吃不吃.

 

在料理方面~~圓燕魚其肉質相當獨到.我都是用清蒸的這樣能吃到最鮮甜的現流魚.還有一種做法跟料理白鯧一樣.用油炸後淋上醬汁或沾胡椒鹽也是…..!!

............................................

 

此魚是在97426日星期六(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上午士官長果園釣獲

釣獲者~~小滷蛋

釣法~~散尾.南極蝦

 


 


 


 

 

 

學名
Platax orbicularis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中文名 圓眼燕魚 
科中文名 白鯧科 
科號科名 F465 Ephippidae
模式種產地 Jidda, Saudi Arabia, Red Sea  大陸名 圓燕魚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蝙蝠魚、鯧仔、圓海燕、飛翼、咬破婆仔、富貴魚     
棲息深度 0 - 6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5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同種異名 Chaetodon orbicularis, Chaetodon vespertilio, Platax blochii, Platax ehrenbergii, Platax guttulatuas, Platax obricularis, Platax orbicularia, Platax pinnatus, Platax vespertilio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349 . ASIZP0057105 . ASIZP0058252 . ASIZP0059098 . ASIZP0059295 . ASIZP0059331 . FRIP00856 . FRIP21170 . FRIP21263 . NMMBP00160 . NMMSTP00421 . NMMSTP00503 . NTMP0377 . NTUM04423 . NTUM04632 . NTUM04864 . NTUM08224 .  
英文俗名 Orbicular batfish, Orbiculate batfish, Round bat fish, Sicklefish, Round batfish, Circular batfish, Batfish, Circular spadefish batfish, Circular spadefish, Narrowbanded ba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菱形,極側扁;頭部背面眼至吻部間稍凹,眼後至背部間突出;眼間隔寬小於眼徑。吻短鈍。口下位;上下頜約等長,下頜具小孔5對;頜齒具三牙尖,以中央牙尖最長且壯;鋤骨及?骨均無齒。體被小櫛鱗;側線弧形,側線鱗數44-52;背鰭單一,背鰭硬棘與軟條無缺刻,硬棘V,埋於鰭前緣,軟條34-39;臀鰭硬棘III,軟條25-29,背、臀鰭前方鰭條均延長,呈鐮刀狀;腹鰭延長;尾鰭截形或雙凹形,上下葉或延長。成角體褐色;體側具2至3條黑色橫帶;奇鰭具黑邊。稚魚紅褐色,體側具不規則斑點和斑塊以及白色小圓點;背、臀鰭基底亦具小黑點;尾鰭除基底紅褐色外,皆透明。 
棲所生態 幼魚主要棲息在淺海域或河口水層中,因為體色為枯黃褐色,會擬態成枯葉,漂在水面的漂浮物之下躲藏,常獨自在內灣逍遙。成魚則往較深約30公尺以下的珊瑚礁區外圍斜坡上成雙成對或一大群的活動。屬日行性之雜食性魚類,主要是以藻類、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及新幾內亞。除西部海域外,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產。 
漁業利用 幼魚形態美麗,常被水族業者當作觀賞魚之用;成魚已可蓄養,南部亦有人工養殖;野生種一般可由圍網、拖網及延繩釣所漁獲,為量少但味美之食用魚。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嘉臘魚又名真鯛是高經濟價值的魚.日本人非常喜歡釣此種魚.以前在淡水幾乎隨手可得.近年遭濫捕加上生態變化環境受人類的破壞.所以嘉臘魚在淡水海域已經算是稀有魚類.數年前都可以釣上十來斤的大物.現在能釣獲三斤的體型就算是得到寶了!

 

嘉臘魚通常是用活蝦比較能釣獲.當然用小捲與南極蝦也可.每年46月算是嘉臘魚釣獲的旺季.試試手氣正當時!在料理方面~~大隻的當然要來做成生魚片.保證你作夢還想要吃!!碳烤或煎是我最喜歡的作法.如果你有更好的料理方法做好時叫我一聲馬上報到!3Q!!


 

 

學名
Pagrus major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中文名 嘉鱲魚 
科中文名 鯛科 
科號科名 F378 Sparidae
模式種產地 Java  大陸名 真赤鯛 (真鯛)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俗名 正鯛、 加臘     
棲息深度 10 - 20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10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日本至南中國海 
同種異名 Chrysophrys major, Pagrosomus major, Pagus major, Sparus majo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236 . ASIZP0055263 . ASIZP0055427 . ASIZP0060972 . ASIZP0062815 . ASIZP0066680 . ASIZP0801754 . ASIZP0900018 . ASIZP0911754 . FRIP00121 . FRIP01119 . FRIP01309 . FRIP20543 . NMMBP04759 . NMMBP05023 . NMMBP05024 . NMMBP05025 . NMMSTP00335 . NTMP1332 . NTUM04327 .  
英文俗名 Red seabream, Red tail, Red porgy, Silver seabream, Red sea bream, Red pargo, Genuine porgy, Japanese seabream, Madai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甚鈍。吻鈍。口略小,端位;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對,兩側具臼齒2列,下頜齒約同於上頜齒;鋤骨、?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6.5-7.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I,第I、II棘不特別小,第III及IV不延長呈絲狀;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及第III棘約等長,軟條數8;胸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色呈淡紅色,腹部為白色,背部零星分布藍色的小點,至成長會逐漸消失,尾鰭上葉末稍緣呈黑色,下尾鰭緣呈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相月砂泥底質海域,但也常出現於礁石區。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在4-6月間會向較淺水域遷移產卵,卵為分離浮性卵。通常為群棲性,會隨著季節改變而成群洄游,變換其棲所。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南中國海。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利用延繩釣、一支釣或底拖網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煎、炸或碳烤均適宜,亦是高級生魚片的食用魚。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水的龍占以前數量多品種多.現在因濫捕魚種少了很多很多.若未加保護真怕就要絕種.未超過一斤的魚請放生此種魚對蝦子特別感興趣.所以用活蝦釣是最好的選擇.這魚的料理用蒸的特別美味.當然紅燒也是首選.


 


 

學名
Lethrinus harak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5 - 20 公尺
中文名 單斑龍占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龍占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7 Leth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黑點裸頰鯛 
模式種產地 Red Sea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龍尖、龍占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5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Lethrinus azureus, Lethrinus bleekeri, Lethrinus bonhamensis, Lethrinus johnii, Lethrinus papuensis, Lethrinus rhodopterus, Sciaena harak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5797 . ASIZP0055798 . ASIZP0060713 . ASIZP0063606 . NMMBP02141 . NMMSTP00398 . NMNSF00820 . NTUM00927 . NTUM02067 . NTUM02069 . NTUM07260 .  
英文俗名 Portrait, Thumb print emperor, Thumbprint emperor, Thumb-print emperor, Blackspot emperor, Black-blotch emperor, Empero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中短而略鈍,吻上緣與上頜間的角度為60°-70°。眼間隔凸起或幾平坦。眼大,位於近於頭背側。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後方側齒呈圓形或臼齒狀;上頜骨上緣平滑或稍呈鋸齒狀。頰部無鱗;胸鰭基部內側具鱗;側線鱗數46-47;側線上鱗列數4.5-5.5(大部分為5.5);側線下鱗列數13-14。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9,第IV或V棘最長;臀鰭硬棘III,軟條8,第1軟條通常最長,但短於、等於或略長於軟條部之基底長;胸鰭軟條13;尾鰭分叉,兩葉先端尖型。體背側綠褐色或灰色,腹面銀白色,體側中央在側線下方有一明顯且有時具黃緣之大橢圓黑斑,在受驚嚇或睡眠時,身體會出現若干雜斑。各鰭淡粉紅色或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岩礁區外緣、沼澤區、紅樹林區或海藻床的砂泥地,主要分布的深度在5-20公尺。獨居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東非、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小琉球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延繩釣、一支釣或底拖網等方式捕獲,全年都可以捕撈到,尤其夏天特別多。屬於中型食用魚種,魚頭可以煮豆腐味噌湯,小魚可供觀賞。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大竹午媲美黑鮪魚.鮮嫩的肉質讓饕客口水直流.凡吃過大竹午的釣友必定永生難忘.在淡水地區竹午神出鬼沒要想大量釣獲可真要超好的運氣.一生能釣獲一尾竹午可算是沒在釣魚人生中有所缺憾.

竹午我都是用大白蝦.小捲釣獲.此魚爆發力十足有如火箭.子線起碼都要16號卡夢線起跳.線可越粗越好.因為竹午的牙齒跟鋸子一樣.能瞬間把線磨斷.

竹午如何料理呢?其實竹午無論..紅燒.……總之都好吃啦!!記得一定要做生魚片!!  

 


 

 

 

學名
Eleutheronema rhadinum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Evermann, 1902)  棲息深度 0 - 23 公尺
中文名 四指馬鮁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馬鮁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0 Polynem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四指馬鮁 
模式種產地 Taiwan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竹午、大午、午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200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Polydactylus rhadi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6594 . ASIZP0059836 . ASIZP0060300 . ASIZP0060745 (Neotype) . ASIZP0062916 . ASIZP0065815 . ASIZP0065834 . ASIZP0065848 . ASIZP0065864 . ASIZP0801105 . ASIZP0801106 . ASIZP0801107 . ASIZP0801108 . ASIZP0900506 . ASIZP0911105 . ASIZP0911106 . ASIZP0911107 . ASIZP0911108 . FRIP00386 . FRIP00387 . FRIP01343 . NMMBP00999 . NMMBP03045 . NMMBP03055 . NMMBP06541 . NMMBP06638 . NMMBP06654 . NMNSF00592 . NTUM01753 . NTUM01754 . NTUM02285 . NTUM02329 . NTUM06656 . NTUM07722 . NTUM08127 . NTUM08161 .  
英文俗名 East Asian fourfinger threadfi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前端圓鈍。吻短而圓。眼較大,位於頭的前部;脂性眼瞼發達,呈長橢圓形。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下頜唇不發達,只有近口角部份保留唇之構造;上下頜兩側均有牙齒,其外側有小齒;鋤骨及腭骨亦具齒。體被櫛鱗,背、臀及胸鰭基部均具鱗鞘,而胸鰭及腹鰭基部腋鱗長尖形,兩腹鰭間另具一個三角形鱗瓣;側線直,且向後方緩慢傾斜。背鰭兩個;胸鰭中長,下側位,胸鰭條皆不分叉,下部具有4枚游離之絲狀軟條,為本種主要特徵之一。體背部呈灰色,體側銀白;胸鰭基部上緣有一黑色斑點。各鰭灰色,背、尾鰭具黑緣;胸鰭具大黑斑。以前所記載之四指馬鮁魚(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包括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皆可見其蹤跡。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迄澳洲。台灣四周海域亦都可見,但以西部、南部較多。 
漁業利用 每年秋末至初春是主要漁期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鮮美,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清蒸是最適宜的烹調方法。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銅鏡是淡水夏季熱門魚種.每年魚靠時淡水河口幾乎萬船齊發.銅鏡在七月漸漸進入淡水.初期以三指幅寬的為主.到中秋就可達到5~~6指幅.

釣銅鏡相當簡單.只要準備魚皮假餌便能隨時冰箱爆滿

我喜歡吃清蒸的銅鏡.超好吃!!

 


 


 

學名
Atropus atropo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5 - 35 公尺
中文名 溝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64 Carang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溝鰺 
模式種產地 Pondichery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銅鏡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最大體長 28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Atropus atropus, Brama atropos, Caranx atrop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6692 . ASIZP0056707 . ASIZP0056871 . ASIZP0058868 . FRIP00105 . NMMBP00606 . NMMBP00676 . NMMBP01852 . NMMBP04384 . NMMBP04423 . NMMBP06688 . NMMSTP00393 .  
英文俗名 Thin crevalle, Cleftbelly trevally, Cleftbelly kingfish, Blackfin jac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卵圓形,極度側扁。脂性眼瞼不發達。體被小圓鱗,胸部由胸鰭基部至腹鰭基底後方具一裸露無鱗區。齒細小,上頜呈一齒帶;下頜前方呈齒帶,後方則為一列細齒。腹部具一深溝,腹鰭、肛門和臀鰭前方2游離硬棘均可收藏其中。第一背鰭棘間有膜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二者其後方之鰭條若為雄魚則延長,幼魚及雌魚則無。腹鰭長,末端及臀鰭起點。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腹鰭深黑色。無離鰭。幼魚時體側4~5條橫斑,成魚則不明顯。全世界僅一屬一種。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岸邊,通常三、兩成群游動於表層水域。主要以蝦子、橈腳類、十腳類等甲殼類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暖水域,包括波斯灣區、印尼、南中國海、台灣、東海、黃海及日本等沿岸。台灣各地沿岸可見,唯數量不多。 
漁業利用 漁法可使用底拖網、一支釣或設陷井。一般以清蒸或紅燒食之,肉細味美。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幾年前要釣青斑閉著眼睛都能釣一堆.近年來<放滾>的船變本加厲亂抓.造成魚源越來越少.這種魚也是愛吃鬼.所以造成牠自己的災難!

青斑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嘻嘻!!

 

魚價不斐又不錯吃.蒸煮都是首選.


 


 


學名
Epinephelus awoara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棲息深度 1 - 65 公尺
中文名 青石斑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青石斑魚 
模式種產地 Red Se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黃丁斑、石斑、過魚、中溝、白馬罔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6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Epinelhelus awoara, Epinephelus awaora, Serranus awoa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Kishimoto, H. etc.1983 . Randall, J. E. and G. R. Allen1987 .
典藏標本 ASIZP0054752 . ASIZP0055035 . ASIZP0055616 . ASIZP0055737 . ASIZP0057721 . ASIZP0065113 . NMMBP06555 . NMMBP06667 . NMMBP08849 . NMMSTP00380 . NMMSTP01557 . NMNSF00593 . NMNSF00681 . NTMP1309 . NTUM00043 (Paratype) . NTUM00800 . NTUM00801 . NTUM01766 . NTUM05057 . NTUM05094 . NTUM07477 . NTUM07479 .  
英文俗名 Yellow group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頭背部弧形;眶間區窄,中央微凸。眼較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前端具有3個圓錐齒及1個能向後倒伏的牙齒,內側絨毛狀齒;下頜前端2個圓錐齒,內側齒細尖,排列稀疏。鰓耙數8-9+16-18。前鰓蓋骨後角具2-5個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55;縱列鱗數92-109。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著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10-50公尺處之石礫區或沙泥區海域,幼魚則常出現在潮池區。以魚類為主食。親魚適合產卵的水溫為23.2-23.4℃,鹽度20-34 ?,產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 8時進行產卵,為分批多次產卵型,受精卵約在27小時後孵化成仔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南中國、越南及台灣。台灣主要產於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亦可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釣過黑貓仔不叫釣過魚.沒吃過黑貓仔也就等於沒吃過海中極品.黑貓貓很容易釣獲.只要勾餌他就會咬.另可用軟蟲釣.這種魚可說是(餓死鬼)

只要在淡水的礁岩區隨時隨地都會發現牠的存在.小貓用煮湯或清蒸都一級棒!!人間極品!!

 


 


 


學名
Cephalopholis boenak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90)  棲息深度 1 - 150 公尺
中文名 橫紋九刺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橫紋九棘鱸 
模式種產地 Japan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橫帶鱠、過魚、石斑、黑貓仔、黑絲貓、竹鱠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30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Bodianus boenak, Cephalopholis boenack, Cephalopholis boenacki, Cephalopholis pachycentron, Epinephelus boenack, Epinephelus pachycentrum, Serranus boelang, Serranus boenak, Serranus nigrofasciatus, Serranus pachycentron, Serranus stigmapo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典藏標本 ASIZP0056178 . ASIZP0056194 . ASIZP0057711 . ASIZP0058341 . ASIZP0060997 . ASIZP0061297 . ASIZP0065114 . ASIZP0067040 . ASIZP0067053 . ASIZP0067073 . ASIZP0802364 . ASIZP0802831 . ASIZP0802832 . ASIZP0900053 . ASIZP0912364 . ASIZP0912831 . ASIZP0912832 . FRIP20519 . NMMBP01110 . NMMBP01173 . NMMBP04895 . NMMBP04896 . NMMBP04897 . NMMBP04898 . NMMBP04899 . NMMBP04900 . NMNSF00679 . NTMP0217 . NTMP0487 . NTMP0597 . NTMP1139 . NTUM00833 . NTUM04171 . NTUM04397 . NTUM05058 . NTUM06845 . NTUM06932 . NTUM07462 . NTUM08374 . NTUM08375 . NTUM08376 . NTUM08377 . NTUM08378 . NTUM08570 .  
英文俗名 Overcast grouper, Chocolate hind, Brown-barred rockcod, Brownbarred rockcod, Brownbarred grouper, Charcoal grouper, Brown coral cod, Brown coral-cod 
瀕危狀態 IUCN 瀕危狀態:Data deficient  2000/6/30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3.1倍。頭背部略為陡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稍能活動,可向前伸出,末端延伸之眼後之下方;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下頜內側齒尖銳,排列不規則,可向內倒狀;鋤骨和腭骨具絨毛狀齒。前鰓蓋緣圓而平滑;下鰓蓋及間鰓蓋微具鋸齒。下頜無犬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6-51;縱列鱗數86-100。背鰭連續,有硬棘IX枚,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以及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色呈暗褐色;體側通常具有7-8條暗色橫帶;頭部有時具有從眼睛輻射出去的藍紋;上鰓蓋棘及中鰓蓋棘間具有一黑斑;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暗色而具有淡藍色緣。 
棲所生態 一般棲息於淤塞而已死的珊瑚礁區水域,水深在1-30公尺處,亦曾有過在水深64公尺處被拖網捕獲之記錄。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亞熱帶海域,由肯亞至莫三比克南部,東至西太平洋,但不存在於印度洋中大部份的島嶼。台灣名地大都有分布,尤其在北部、東部及南部沿岸較常見。 
漁業利用 中小型石斑魚,不是主要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拖網或魚槍捕獲。食用及觀賞兼具。台灣大多以一支釣捕獲,產量不少。一般以煮湯食之,味道佳,肉質鮮美。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海在淡水海域相當活躍.拉力夠嗆!野生的比較紅.宗教團體放生的體色較暗沉.如果大量釣獲應該都是放生的.

用一支釣法勾活蝦較能吸引魚兒就餌.

紅燒.清蒸做料理都是不錯的選擇!




學名
Lutjanus malabaric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2 - 100 公尺
中文名 摩拉吧笛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0 Lutja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馬拉巴笛鯛 
模式種產地 Coromandel, Indi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赤海、赤筆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澎湖 
最大體長 10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Lutianus malabaricus, Lutjanus dodecacanthus, Lutjanus malabarius, Lutjanus sanguineus, Mesoprion dodecacanthus, Sparus malabari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630 . ASIZP0056139 . ASIZP0065804 . ASIZP0801127 . ASIZP0911127 . FRIP21616 . NMMBP04712 . NTMP1322 . NTUM00010 (Paratype) . NTUM00970 .  
英文俗名 Saddletail snapper, Redfish, Red jew, Saddle-tailed sea-perch, Red emperor, Red snapper, Silver, Scarlet sea-perch, Red bream, Saddle-tail snapper, Big-mouth nannygai, Large-mouthed nannygai, Malabar blood snapper, Malabar red snapper, Malabar seaperch, M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而高。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20-21。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4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體一致呈紅色,腹部較淡,體側無任何縱帶;尾柄背部具不顯鞍狀斑;幼魚時,頭背部由背鰭起點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帶;尾柄背部有明顯鞍狀斑。各鰭紅色。 
棲所生態 幼魚主要棲息於沿岸淺水礁區或獨立礁區,成魚則棲息於較深水域,水深可達100公尺處。主要以底棲的甲殼類和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拉伯海,東至東南亞,南到澳洲,北迄琉球群島。台灣北部及澎湖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較少見之食用魚,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等漁法來捕獲。食法以煎食或煮湯為主。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條魚應該算倒吊.在淡水海域實屬罕見.能夠釣到此魚應該都是接近磯岸邊.有超猛的拉力和頂級的肉質.記得釣獲要先放血.這樣更鮮美!

以南極蝦作釣較易釣獲!

清蒸.煮湯都嚇嚇叫


 


 

 

 

學名
Acanthurus xanthopterus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5  棲息深度 1 - 100 公尺
中文名 黃鰭刺尾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刺尾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0 Acanthur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黃鰭刺尾魚 
模式種產地 Seychelles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倒吊、粗皮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70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同種異名 Acanthurus blochii, Acanthurus crestonis, Acanthurus fuliginosus, Acanthurus grammoptilus, Acanthurus matoides, Acanthurus rasi, Acanthurus umbra, Hepatus aquilinus, Hepatus bariene, Hepatus crestonis, Hepatus elongatus, Hepatus guntheri, Hepatus xanthopterus, Rhombotides matoides, Teuthis crestonis, Teuthis guentheri, Teuthis gtheri, Teuthis mata, Teuthis nigrofuscus, Teuthis xanthopte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3477 . ASIZP0064836 . ASIZP0800202 . ASIZP0910202 . FRIP21013 . FRIP21214 . NMMBP04064 . NMMBP08493 . NMNSF00093 . NMNSF00414 . NMNSF00810 . NTMP1146 . NTUM00814 . NTUM00816 . NTUM00817 . NTUM00818 . NTUM00819 . NTUM00820 . NTUM00823 . NTUM00824 . NTUM00825 . NTUM00827 . NTUM00829 . NTUM00830 . NTUM00832 . NTUM00834 . NTUM00836 . NTUM00843 . NTUM00857 . NTUM00858 . NTUM00878 . NTUM00879 . NTUM00881 . NTUM00884 . NTUM00886 . NTUM00888 . NTUM00889 . NTUM00890 . NTUM00891 . NTUM00892 . NTUM00893 . NTUM00894 . NTUM00895 .  
英文俗名 Purple surgeonfish, Ring-tailed surgeonfish, Yellowfin surgeonfish, Yellowfin sturgeonfish, Yellowfin surgeo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體紫灰至褐色,常常於頭及體側出現許多深色不規則的波狀縱線;緊貼眼睛前後方各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背鰭及臀鰭的鰭膜各具4-5條暗黃縱線及藍縱帶,基部各具一淡藍縱帶;尾鰭藍灰色,無小黑點,基部有一白橫帶;胸鰭上部2/3區域為黃色;尾柄棘溝藍黑色。 
棲所生態 幼魚棲息於淺的岩礁區或混濁水域,成魚則棲息於較深之潟湖區和近海礁區海域,一般棲息深度在5-90公尺左右,幼魚則常出現於潮池。平時不太聚集成群,但覓食時會聚集成群以抵抗其它具有領域性的草食魚類攻擊。主要以絲狀藻、底藻、矽藻及魚肉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墨西哥、夏威威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士官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